公司事迹Company News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资讯 公司事迹

高职院校专业群生成逻辑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19 16:52:39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双高计划”)提出“打造高水平专业群”,要求“面向区域或行业重点产业,依托优势特色专业,健全对接产业、动态调整、自我完善的专业群建设发展机制,促进专业资源整合和结构优化,发挥专业群的集聚效应和服务功能,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这给新时代高职院校提升专业群建设水平指明了方向。落实这一要求的首要工作是做好顶层设计,在总结既有经验基础上研究高职院校专业群生成逻辑。

 

01

 专业群生成的决策逻辑 

 

打造高水平专业群是“双高计划”的关键举措,只有高水平专业群才能更好支撑高水平高职院校发展。从专业到专业群,是高职院校适应外部产业需求和集聚内部资源的新变革,也是高职院校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建设的新举措。在“双高计划”推动下,各高职院校都在积极推进新一轮专业群建设,根据新时代高职发展要求,重构专业结构体系,规划专业群框架。规划新一轮专业群时,须遵循科学的专业群生成决策规律。

 

我们认为,总体上说,高职院校专业群规划应遵循自上而下、顶层传导的决策逻辑,即重视专业群的顶层导向决策规律。具体是:根据新时代专业群建设要求,由高职院校做好顶层设计,坚持产教融合改革方向,遵循逻辑结构科学,理清专业布局,重构专业体系,完善专业治理机制,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强调高职院校专业群生成过程的顶层传导决策设计,其主要理由是:

 

专业群生成的决策,虽然同校内各专业发展有关,但更主要是同学校发展尤其是学校顶层发展战略相关。学校发展的战略定位、远景目标、宏观规划、专业布局、特色优势、品牌引领等,涉及高校全局性、关键性和长远性的发展战略,直接影响学校近期发展任务和长期战略目标的实现,直接影响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和特色优势的彰显。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人才培养的基本载体是专业,专业群是高校专业结构的核心部分。专业群的价值追求,是对接区域经济社会,体现服务社会的功能;是促进学生成人成才,体现人才培养的功能;是促进学校集约发展,体现核心竞争的能力。它是新时代高职院校发展需要着重谋划的战略性问题,是高职院校谋求自身特色优势的全局性问题,也是高职院校保持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因此,高职院校需要改变专业布局设置自然生长、野蛮生长的现状,需要克服专业设置追求热门、短视功利的倾向,突出学校顶层设计、上层导向理念,实施一把手领航专业群建设工程,以学校宏观顶层发展战略思维统领专业组群的逻辑生成,谋划学校专业群建设的近期布局、动态调整和长期规划。

 

专业群生成的决策,本质是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专业结构的调整,涉及校外种种利益关系调整,也涉及校内种种利益关系调整。就学校外部关系来说,高职院校封闭的“就专业办专业”传统专业观已经过时,跨界高职教育以开放、互联、复合、融通、耦合等方式推动专业群生成和发展,学校与社会间资源共享、相互借力、互动融合成为新常态。学校与行业或企业产教融合,首先形成互动利益共同体,然后在共同价值目标耦合中形成命运共同体。就学校内部关系来说,直接涉及相关专业和相关人员利益关系重新调整。不仅是专业调整涉及专业或人员的利益调整,而且专业群建设更涉及利益和资源重新分配。处理外部和内部各种利益关系调整的矛盾,须依靠学校层面宏观决策以超越局部的思考,依靠学校层面的顶层设计以超越基层的利益,依靠校地利益统筹兼顾以协调内外利益。

 

专业群生成的决策,关涉全校专业内涵建设,包括校地合作机制、校外环境营建、校内资源配置;也包括校内条件保障、组织设置、利益分配、配套政策、运行机制等,关涉人力资源协同、教学资源协同、组织管理协同、资金资源整合、治理结构重构等。只有宏观顶层设计和战略决策才能科学有效解决内涵建设的重大问题,才能协调各种矛盾,形成共建合力,优化资源集聚,有效推动内涵建设。“双高计划”正面提出“提升学校治理水平”和“优化专业治理结构”课题及措施,其本质就是突破现有专业管理模式,体现高职院校基层教学组织的改革创新,这种改革创新的成功有赖于顶层设计专业群的生成逻辑。

 

顶层设计所指并非表面形式而是内在逻辑,关涉顶端设计的决策逻辑原则。其基本特征,首先是顶层决定性,由高端向低端推进,核心理念和目标源自顶层战略性思维;其次是整体关联性,内外诸要素有机整合,通过集聚效应有效配置各种资源实现目标。顶层设计的决策逻辑要求专业群生成决策基于学校整体利益,超越局部利益,基于学校全局立场,排除种种干扰,服从学校发展战略,避免短视行为。专业群生成坚持顶层传导决策逻辑,从具体决策程序上说,当然不能是学校领导个人决策或主观决策,其决策操作还应遵循领导科学的决策理论,即民主集中制决策原则。决策过程中,要面向实际调查研究,倾听基层师生意见,上下沟通协商。强调自上而下传导的决策逻辑,绝对不能影响各种意见的充分发表,而应在学校主导和顶层传导下进行有效协调推进,充分体现学校整体利益和发展战略决策。高校领导应从学校层面将专业群建设作为发展战略重要组成部分,自觉推进专业群设计和建设。专业群顶层设计主要包括确立专业群战略思维,形成专业群建设规划,制定专业群实施方案,推进专业群有效发展。

 

02

 专业群生成的思维逻辑 

 

高职院校通过顶层传导生成专业群,需要战略性理性思维和科学化组群逻辑依据,遵循新时代高职院校生成专业群理性思维规律。具体来说,是遵循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律,落实新时代高职院校发展宏观政策,体现新时代高职院校自身发展需要。这些新时代“规律”“政策”“需要”,在国家关于职业教育发展相关文件中已经明确。主要包括:职业教育是同普通教育不同的教育类型,目标是培养数以亿计的工程师、高级技工和高素质的职业人才,它规定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和目标定位;职业院校教育改革目标是产教融合,“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2017)》);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要求是“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使每一所职业院校集中力量办好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特色优势专业(集群)”(《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以上关涉新时代职业教育三个重大问题,即职业院校使命定位、职业院校改革要求和职业院校特色发展。

 

应根据国家新时代职业教育的战略要求,从使命定位、改革要求和特色发展出发,明确专业群生成的战略性思维逻辑。

 

一是准确把握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历史使命。“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2019)》)。地方性、职业性、应用型是我国对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基本定位,这种定位赋予职业教育的使命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2014)》)。此定位和使命的规定,使我国职业教育把企业基于经济发展的功利性目标和学校基于个性发展的公益性目标有机结合,具有自身特征:一是跨界,协同育人办学格局由一元主体转向双元主体,现代职业教育以学校与企业联姻的跨界合为其协同育人的结构形式;二是整合,生存发展的社会价值应由单一需求转向双重需求,现代职业教育将创造物质财富的产业需求与培育职业人才整合作为价值目标。三是重构,职业教育既要借鉴共性的普通教育制度设计,更要进行辩证的兼容并蓄制度创新,坚持职业需求导向的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和教学实施。以上特征不仅规定了职业院校专业群建设的必要性,也规定了职业院校专业群建设的逻辑性。我国高水平高职院校和专业建设计划,是落实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类型不同、地位同等重要的制度设计,其目标是通过“双高计划”提升高职院校服务区域支柱产业发展的支撑力,促进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高职院校应以此思维逻辑生成专业群,发挥专业群集聚功能、集群效应,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

 

二是准确把握新时代职业院校改革方向。定位和使命决定职业院校需要把产教融合作为改革方向,即“突出职业院校办学特色,强化校企协同育人”(《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2014)》)。我国新时代职业教育相关文件中,职业教育的产教融合提升为促进我国产业升级、形成中国职教特色的国家战略,规定为当前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任务,成为高职院校发展战略思想和改革价值取向。产教融合的核心是职业教育以产业与教育链接的整合和耦合,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根本路径,也是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社会价值。专业群是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重要抓手和战略路径。产教融合的逻辑起点是专业群对接产业发展,逻辑推进是专业群与产业群互动发展,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学习链和生产链融合建构命运共同体,所体现的是高职院校发展是以专业群作为与外部环境耦合的自创生成系统的思想。产教融合政策指导下推进专业群生成,是高职院校传统专业范式的革命性变革,也是高职院校面向未来发展的难得机遇,成为推进高水平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的关键。这要求高职院校在改革转型思维逻辑指导下,专业建设要满足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的需要,从学科导向转为需求导向,从资源约束转为需求约束,体现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这是新时代高职院校的改革、建设和发展的方向,这种战略思维是高职院校建构专业群应遵循的逻辑规律。

 

三是准确把握新时代高职院校的特色发展。高职院校特色发展是热门话题,其实,高校特色最重要的呈现是专业特色或专业群特色。2006年国家教育部、财政部关于高职示范性院校建设文件提出“重点建成500个左右产业覆盖广、办学条件好、产学结合紧密、人才培养质量高的特色专业群”是国家首次在高职院校建设中明确提出“专业群”概念。这里的落脚点是“特色专业群”,其前提涉及产业覆盖、办学条件、产学结合和人才质量四方面,准确概括了高职特色发展的主要内涵,体现了国家对示范性高质量高职院校发展的基本要求。“双高计划”对专业群同样提出了基础条件优良、改革成绩突出、办学特色鲜明的要求,强调“依托优势特色专业”“促进专业资源整合和结构优化”。可见,专业群概念其本质特征是“特色专业群”,以特色或优势专业群的形象呈现。目前我国高职专业群研究成果,都突出了特色发展的要求,强调专业群的生成要考虑产业(行业)发展、区域经济发展和学院发展状况,学校平台契合区域经济社会,专业平台契合产业链岗位群,两个平台契合学校的办学特色。做到这一点,第一,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与其他高校错位发展,以避免在同一区域内与其他高校专业群低层次重复,这是选择的基本思维逻辑。第二,要充分突出自身的优势和特色,既要克服墨守成规受制条件办专业的思维,也要克服脱离实际一味趋新办专业的思维,切实落实国家对高职院校专业群构建的总体要求,即每所职业院校集中力量办好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特色优势专业。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专业重复设置、缺乏特色优势,因此,把握专业群生成特色发展的理性思维逻辑,应成为新一轮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首要课题。

 

思维逻辑揭示的是客观规律,反映的是事物间内在本质联系,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以上三个“准确把握”的理性思维,反映的是专业群生成的三个重要关系:一是高职发展与国家战略的关系,它规定职业教育是特定的教育类型,由此揭示高职院校的特定使命和发展定位。高职院校建构专业群必然要求符合这种规律,为国家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职业人才。二是高职发展与产业发展的关系,它们是命运共同体关系,这种关系要求高职建构专业群遵循产教融合、构建产教命运共同体的改革导向规律,遵循产教融合过程中有效对接产业、行业和岗位的逻辑思维。三是专业群建设与院校发展的关系。专业群生成逻辑遵循协同理论,从协同发展、协同创新视角看,专业群趋向与外部国家政策和产业需求协同,与内部各种要素条件协同,包括同区域内其他高校错位发展的特色优势。对高职院校自身发展来说,本质是通过内外要素的协同效应使专业产生关联性、依存性、互补性、竞争性等特征,从而强化高职院校特色优势,最终在新时代职教生态系统中获得自身健康发展的空间和价值。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要加强特色优势专业建设,加快学科专业结构调整,通过专业改造等方式设置复合型专业,建设服务现代产业的新兴学科专业群。第一个关系体现的是人才培养逻辑,第二个关系体现的是产业发展逻辑,第三个关系体现的是专业建设逻辑,三个关系逻辑有机结合,成为高职院校专业群生成的理性思维逻辑。

 

03

 专业群生成的组群逻辑风 

 

2006年11月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国家示范性高职建设文件首次明确提出“特色专业群”,开启了高职院校建设专业群的自觉时代。这些年来,高职院校推进专业群建设方面成效显著。但发展很不平衡,大致是三分天下。一是部分尤其是部分民办高职院校,受考生报考或办学条件所限,招生专业普遍存在偏热、偏轻现象,缺乏构建专业群的内在动力,所以没有形成特色专业群。二是部分尤其是部分具有行业背景的高职院校,设置较多行业关联专业,但普遍缺乏专业群自觉的顶层设计,相关专业处于自然发展状态,没有形成独具特色的优势专业群。三是部分尤其是部分示范性高职院校,自觉推进专业群建设,某些专业群已产生重要社会影响,但随着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群发展,原有专业群亟需调整升级。三类高职院校当前都有一个重要任务,即按“双高计划”要求,“面向区域或行业重点产业,依托优势特色专业,健全对接产业、动态调整、自我完善的专业群建设发展机制,促进专业资源整合和结构优化”“建立健全全方位协同的专业群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机制”。

 

三类高职院校动态调整专业群的基本途径是现有专业结构调整,即通过调整组建具有特色优势的专业群。即根据新时代国家职教文件精神调整专业结构,具体包括:创新(建立新专业)、改旧(改造旧专业)、整合(重组专业结构)、调优(升级专业结构)四种,也即包括“(专业)衍生”和“(专业)重组”两种基本类型。具体操作过程中,构建特色优势专业群需坚持三项原则:第一,要打破院系分割体制的束缚,可以院建群,也可以群建院,还可院群分开,根据专业群建设要求,建立相应的组织结构、管理体制、运行体系和保障机制;第二,要打破封闭办学体制的束缚,走产教融合发展道路,无论是校内重建专业群还是校地合作专业群,都要打破封闭办学,实行校地资源(师资、平台、课程等)、实行校地办学(教学、实践、实习等)的深度融合,合作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第三,要打破固化僵化的专业群架构。应通过顶层设计,建构专业群框架体系,各校可以是一个特色优势专业群,也可以是多个特色专业群,而且,这种框架体系不应是僵化的,而应通过专业群动态调整的诊断和改进机制,在产教互动、校地互动的实践中不断完善优化,充分体现“持续更新并推进专业目录、专业教学标准在高职院校落地”的专业建设要求。

 

根据以上原则,依据专业群生成的战略思维逻辑,可在实践中遵循以下组群逻辑,在现有专业结构基础上建构高职院校的专业群。这也是专业群建构的结构逻辑,是高职院校专业的自我进化或自我优化的自组织生命运动逻辑(规律)。

 

(1)核心专业衍生形成专业群。“核心专业”一般指优势专业、特色专业或品牌专业,基本特点是积淀了学校传统优势,同时能契合产业需求,在校内专业结构中属于骨干专业,在校外产业对接中属于关键环节,或产业集群中的核心岗位。以这种既有优势特色专业为基础,对应产业链结构向上生长或向下延伸,衍生相关专业,然后同核心专业一起形成一核多点或一链多位集成的专业群。研究认为,这类专业群内专业主辅关系要以产业链结构逻辑关系、学科知识内在逻辑关系为依据,按需重组人才培养结构和流程。作为衍生基础的核心专业遴选不应仅着眼于该专业建设已取得的成绩,更应从产业链逻辑关系或学科知识体系内在逻辑关系出发,确立专业群内各专业间的主辅关系。构建此类专业群,符合教育部门要求的,以重点建设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重点建设专业群的要求,其优势在于既保留了高职院校传统专业优势特色,又适应了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体现了高职院校集中力量办好特色优势专业群的思想。

 

(2)相关专业组合建构专业群。“相关”所指,一是原本相互关联的专业,如面向同一行业、同一产业链、同一价值链、同一生态群,但由于过去各自独立发展缺乏沟通联系的数个专业,通过重新组合强化其原有相关性,明确其关联专业方向,从专业群视角形成内部关系紧密的专业群;二是原本相互无关的专业,按新的视角来看又是或可能相互关联的,往往通过调整专业方向、修订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有机组合形成具有紧密关联特征的专业群。这种建构专业群的逻辑,体现的是优化高职院校专业结构的改革要求,即在现有专业基础上调整存量,集成整合,大力培育特色优势,重点建设一批地方和行业急需、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专业,实现专业与企业、专业群与产业群的有机对接。其本质是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转型升级。以上两种“相关”专业在一般高校普遍存在,不整合重组这些专业就无法适应社会需求,按专业建群要求进行整合就能使其恢复生机活力,就能盘活现有资源,形成特色优势。

 

(3)专业结构调整新建专业群。这是对全校专业结构进行重新规划调整,包括撤销现有专业、增设全新专业、改造传统专业、扶持弱微专业、扩充相关专业等,根据社会需求和区域产业,重新配置现有资源,重构专业结构体系,填补区域现有专业群的空缺,推动校内教育资源向服务国家、区域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的专业群汇聚。这种生成专业群方式的基本特点,是强力推进产教融合,促进产业升级,聚焦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为加强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提供有力支撑。相关文件规定,原则上五年修订一次职业院校专业目录,学校依据目录设置专业,每年调整一次专业,依据国家标准自主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该规定要求高职院校持续调整和更新专业结构,为高职院校整体调整专业结构新建专业群提供了政策依据。这种专业群生成对高职院校更具挑战性,但无法回避,因为专业群优化升级主要受产业群影响,其对高职院校专业影响规律可用适应、竞争、淘汰、匹配、新生来概括。

 

(4)校地联手合作共建专业群。“联手合作”指通过体制和机制改革创新,建立校地、校企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在互惠互利、资源互补、合作共赢的基础上,利用两方、三方或多方优势,共同建构新的专业群。此类专业群中,有的专业以学校为主,有的专业以企业为主,有的专业双元主体,其特点是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此类专业群推进建设时,学校、地方、企业协同共建,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实现产教无缝对接,形成人才培养的特色优势。《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深化产教融合,鼓励行业和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为校地联手合作共建专业群提供了政策依据。产教融合的逻辑起点是专业群对接产业发展,基于专业链与产业链融合、学习链和生产链融合的校地、校企联手共建是其逻辑。校地联手合作共建专业群,依托企业教学资源和实践基地拓展办学空间,对目前条件相对薄弱的高职院校来说,是尽快提升办学质量、形成办学特色优势的重要举措。

 
来源:悉尼协议研究院